可靠股票配资 吉林农业大学主楼:“偏远”的建筑,坚韧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可靠股票配资 百废俱兴的土地上 迎来了空前的建设热潮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 一座座崭新的建筑 在你我身边拔地而起 20世纪50~60年代 所涌现出的“长春十大建筑” 更是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 一个时代的丰碑 而在这“十大建筑”之中 有一座建筑 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它 就是吉林农业大学主楼 展开剩余95% 图据吉林农业大学官方网站 偏远的建筑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省宾馆、 长春市体育馆、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光机所西黄楼、南湖宾馆、 地质宫、鸽子楼、应化所 以及吉林农业大学的主楼 被称为...
新中国成立之后可靠股票配资
百废俱兴的土地上
迎来了空前的建设热潮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
一座座崭新的建筑
在你我身边拔地而起
20世纪50~60年代
所涌现出的“长春十大建筑”
更是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
一个时代的丰碑
而在这“十大建筑”之中
有一座建筑
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它
就是吉林农业大学主楼
展开剩余95%图据吉林农业大学官方网站
偏远的建筑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省宾馆、
长春市体育馆、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光机所西黄楼、南湖宾馆、
地质宫、鸽子楼、应化所
以及吉林农业大学的主楼
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之初
长春的“十大建筑”
而在这其中
吉林农业大学的主楼
无疑是非常“特殊”的一个
特殊在哪儿?
其他九座建筑
基本都分布在当时城市的核心区域
在地图上
只要画一个半径2.5公里的圆
就可以把这些建筑
统统包括进去
而吉林农业大学
则显得非常“离群”
哪怕是距离其它九座建筑之中
最近的一个
也有将近十公里的距离
这座建筑
为什么如此“偏远”?
这一切
还要从那个特殊的年代
以及这座建筑
所背负的使命说起
吉林农业大学主楼 资料图片
热血的史书
吉林农业大学
有着一部错综复杂的发展史
想要一一道清它的历史沿革
需要很大的篇幅
在这里我们只能一笔带过
吉林农业大学历史沿革 图据吉林农业大学官方网站
它的前身
是中共中央东北局
于1948年创立于黑龙江的
“农业干部学校”
1950年
这所学校升格为
“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
1956年
继续升格为
“北安农学院”
1958年
出于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教育的需要
“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在长春设立
在融入了
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的
教学力量之后
“长春农学院”宣告成立
并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校名
周恩来题写的校名 资料图片
围绕这所学校的各种建设
如火如荼地
在长春这座城市展开
学校的临时校址
设立在长春市同光路一带
吉林省还将长春城市东南
一处占地1140公顷国营畜牧农场
划拨给学校
作为教学实验基地
改名为“长春农学院实验农牧场”
考虑到学校校园面积局促
还曾计划在长春南湖的西南方向
建设一座新的校区
……
学校设在同光路一带的校区 资料图片
不过
一条指示的发布
让这所学校的新校区选址
发生了变化
1958年8月
《关于改进农林大专院校教育的指示》发布
这份指示要求
所有现在大、中等城市
举办的农林大专院校
一律迁往农村或林区创办
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
在南湖附近修建校址的计划
就此搁浅
经过报请省委批准
这所学校
决定在校属“实验农牧场”的场区旁
兴建新的校园
学校师生劳动建校 资料图片
1959年
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
而同一年
新校区的建设
也掀开了帷幕
如今吉林农业大学所处的地点
毗邻净月景区
交通便利、风光如画
而六十多年前
新校区刚刚开工之时
这片名为“何家屯”的土地
远离城区、交通不便
建材、物资的运输都很困难
为了尽快完成新校区的建设
学校领导带着教职员工
修筑道路、种植树木
渐渐地
这片校园的雏形
在空旷的土地上显现了出来
学校领导带领教职员工建设校园 资料图片
1962年7月
这片坐落在长春东南的新校区
已有2.3万平方米校舍交付使用
校部楼、农学楼、土化楼
学生宿舍、食堂和两栋家属楼
先后拔地而起
1962年8月末
学校将农学、土化、牧医三个系的
一二年级学生
及校部各单位全部迁到新校舍
一边继续建校
一边开始教学
宏伟的大楼
在这片从郊野间崛起的新校区中
最为引人瞩目的建筑
无疑是那座
高大巍峨、气势恢宏的主楼
1962年12月,刚刚完工的主楼 资料图片
这座建筑
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长春建筑公司负责施工
总建筑面积
达到了1.74万平方米
建筑平面呈对称布局
主体3层
中间的塔楼为6层
两翼的塔楼为4层
吉林农大主楼旧照 资料图片
这是一座极富传统气息的建筑
大楼立面简洁
整体没有繁琐的细部装修
外墙贴有米黄色面砖
屋顶铺设绿色琉璃瓦
飞檐翘角,碧瓦朱檐
展现出古典建筑的韵味
这座大体量校园建筑
是在当时批判“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后
运用民族古建筑艺术手法
设计较为成功的一例
在当时曾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少花钱、多办事、标准高”
1963年,学生们在学校主楼前留影 资料图片
在那个时代
这座主楼
作为吉林农大的象征
成为无数农大学子
合影留念的背景
在这座高大的主楼的脚下
吉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
踏上了艰苦的开拓之旅
时任教授的许耀奎曾回忆
学校搬到净月潭以后
几位同学参加我主持的小麦有性杂交试验
试验田就在校区里面
有时露水把鞋和裤脚都弄湿了
有时蚊子咬
有时太阳能把皮肤烤爆皮
这需要等待
等待小麦和鹅冠草的花期相遇
……
20世纪60年代,学生们在学校主楼前留影
曲折的经历
不过
这座宏伟的建筑
以及这片美丽的校园
却即将迎来一段曲折的历史
文革期间
学校的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冲击
1970年
吉林农业大学
先后被搬迁至前郭县、白城市
而学校的校舍
则先后被多个单位占用、改修
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学校主楼 资料图片
1978年6月
吉林农业大学
终于开始迁回长春
而此时的校园
校舍破坏严重
到处都是碎砖烂瓦、断壁残垣
1978年,吉林农大迁回长春 资料图片
在一片满目疮痍之中
吉林农业大学
开始了重建
在清理校舍的同时
各项教学工作
也逐渐恢复
1978年,吉林农业大学在原校址恢复后的夏季主楼景色 资料图片
重回正轨的吉林农业大学
开始踏上发展之路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
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
特色办学之路
培养和造就了
17万余名优秀学子
永远的丰碑
如今
这座高大巍峨的建筑
及其所归属的美丽校园
已经成为了长春东南
一道著名的景观
珍藏着一代代人的宝贵记忆
2014年
吉林农业大学主楼
入选吉林省
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电视剧《人世间》中
这座造型古朴的建筑
以及这片风景怡人的校园
同样凭借剧集的热播而“出圈”
《人世间》中出镜的吉林农业大学主楼 资料图片
而更令人难以忘记的
是这座建筑、这片校园
曾经见证的
一项项卓越成就
一个个感人故事
在这片校园建立初期
校园里的试验田间
顶着日晒虫咬
细致记录数据的学生之中
有一个格外突出的身影
他叫孙寰
从这所校园毕业三十年后
世界第一个大豆杂交种
在他的手中变成了现实
他也被誉为
“世界杂交大豆第一人”
“世界大豆杂交种之父”
孙寰 资料图片
1978年10月
结束多年颠沛流离
重回正轨的吉林农业大学
恢复了研究生培养工作
并由著名农业教育家周宗璜教授
担任导师
招收了6名研究生
其中一名研究生
名叫李玉
多年之后
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抉择
在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之后
我又通过了出国考试
可是周先生希望我留在他的身边
他两手抓住我的双臂
语重心长的讲了许多
我至今不能忘却
他那诚挚的眼神
……
1984年的吉林农业大学主楼 资料图片
然而
李玉即将毕业之际
周宗璜教授因病与世长辞
临终前
他嘱咐李玉
一定要把菌物研究继续下去
这时候李玉才得知
世界上已经发现500多种黏菌
但没有一种由中国人命名
这也成了周宗璜教授一生的遗憾
带着导师的嘱托
李玉在毕业后留校任教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
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
几十年里
他成为第一个为黏菌命名的中国人
他和团队一起经历和见证了
我国食用菌年产量
从1978年的5.7万吨
发展到2019年的近4000万吨
他也成了人们口中的
“蘑菇院士”
李玉院士 资料图
2024年6月28日
在这座宏伟的大楼前
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由李玉院士领衔申报的
《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荣获2023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资料图片
如今
昔日偏远荒凉的郊野
早已融入日新月异的城区
这座造型古朴、气质优雅的建筑
依然矗立在大学
树木环抱的校园之中
作为这所学校的精神坐标
铭记着开拓者们
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意志
见证着耕耘者们
五谷丰登、物阜民丰的愿景
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洪兴科 《吉林农业大学:庆祝建校四十周年 1948-1988》
吉林农业大学五十年编写组 《吉林农业大学五十年 1948-1998》
戴立生 《吉林农业大学校史 1948-2008》
吉林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 《吉林农业大学校史 1948-2018》
韩耀旗 《神农氏的后裔:记世界第一个大豆杂交种育成者、著名农业科学家孙寰》
吉林农业大学官方网站
初审:曹淑杰复审:张彦梅终审:陈尤欣可靠股票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